随着Facebook宣布正式改名为“Meta”,迅速蹿红的“元宇宙”概念再次掀起关注热潮。元宇宙是什么?大热之下,元宇宙是“风口”还是“虎口”?我们应如何理性看待元宇宙?近日,长江商学院副教授李洋向中新社记者分析元宇宙相关问题。
何为“元宇宙”?
“元宇宙”一词近期受到广泛关注,但事实上,元宇宙并非一个新的概念。
李洋指出,“元宇宙”一词翻译自英文“Metaverse”,最早是由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在其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中创造的合成词(meta+universe)。此番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宣布Facebook正式更名为“Meta”,“Meta”一词正是取自“Metaverse”的前缀。
李洋介绍,“meta”一词,除了“元”这一译法,其实还含有“超越”和“之后”的寓意,如“metaphysics”(形而上学)就具有超出物质世界本身的含义。
“如果要翻译得更形象一些,超宇宙或后宇宙或许更能体现元宇宙与我们当前现实世界的不同。它是超出我们现实可观察的宇宙和虚拟世界,是人为创造出的数字化世界的幻象和映射。”李洋说。
正如尼尔·斯蒂芬森在小说《雪崩》中所描述的元宇宙,人只要戴上耳机和目镜,找到连接终端,就能够以虚拟分身的方式进入由计算机模拟、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
关于“元宇宙”的概念,李洋坦言,目前并无统一的定义。在他看来,元宇宙实际上描述的是数字科技发展后人们对于未来世界的一种设想:一个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被进一步模糊的世界。
元宇宙时代还有多远?
李洋指出,为了打造可与现实世界媲美的“真实感”,元宇宙不仅需要注重人体的“五感”(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感觉),还需打造环境的真实感以及社会经历的真实感。这需要不同的前沿技术在背后作支撑,涉及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以及大数据、传输技术、边缘计算、云计算、图形计算、AI(人工智能)等。
“它需要多种前沿相关技术的高度融合才可能实现,但现在看来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步。”李洋说。
既然元宇宙离我们尚远,为何这段时间这一概念会突然被广泛传播?李洋分析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从技术层面看,元宇宙与当前的某些技术环节具有相关性。如我们熟悉的VR、AR、人工智能、图形计算等。换言之,当前众多前沿数字技术都属于元宇宙的技术细节。
其次,它承载对于未来互联网形态的期待与寄托。当前,全球互联网行业在经过野蛮生长之后,迎来较大的监管与舆论压力,需要以此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最后,从大环境来看,受新冠疫情持续影响,越来越多的工作都是通过在线上完成,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也随着日益变得模糊。疫情加速线上线下融合的同时,也成为人们讨论未来世界的由头。
从潜在应用场景看,李洋指出,当前比较接近元宇宙应用场景的是虚拟经济和游戏产业。在这方面,中国市场商业化相对其他国家而言也处领先地位。未来如果元宇宙落地变现,中国游戏产业或将迎来新机遇。
“风口”或“虎口”?
元宇宙概念火热的同时,也带动相关概念股的涨势,仿佛一夜间成为一个重要的投资风口。但也有声音提醒,要谨防“风口”变“虎口”。
“几乎每次大的概念或全球性的概念出现时,都会出现类似的资本市场波动,如几年前的区块链泡沫等等。”在李洋看来,这不过是“历史的不断重演”。
具体到投资环节,他强调,有专业投资经验的机构在作出判断时,会更注重投资的证据与细节支撑,不会轻易被虚无缥缈的概念左右。此外,在当前疫情环境下,经济不确定性在增加,投资者对泡沫型的概念也需更理性和审慎地看待,不要因此忘掉市场和经济学的基本逻辑。
在他看来,距离实现真正的平行虚拟世界任重道远,投资者在下注元宇宙相关概念时,要清晰认识到背后隐藏的风险,这不仅包括舆论泡沫风险,还包括经济风险、监管问题、伦理约束等系列问题。
李洋说,几年前,区块链也曾受到市场和资本的热捧,但事实证明其还有诸多不成熟的环节亟待完善。同理,支撑元宇宙背后的相关技术也尚处未成熟的发展阶段,也面临着“历史重演”的考验。(完)